• 有趣的哲理无处不在
千万别把哲理想的那么深奥,生活中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
惯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坚持不断地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
谈话定律:
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一种是从来不停下来想想,另外一种是从来不想停下来。
价值定律:
当你拥有某一项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时间定律:
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苹果定律:
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把坏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变坏,那你将永远吃不到好的,人生也是如此。
沉默定律:
在争辩的时候,最难辨的观点就是沉默
动力定律:
动力往往来源于两种原因:希望和绝望
受辱定律:
对于受辱的办法就是忽视它,不能忽视它就藐视它
备份定律:
学会左手做一些事情,因为右手不是永远都管用。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1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
1、蔡戈尼效应
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引申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2、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B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3、首因效应
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因此,每个人都力图从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论是去面试,还是去相亲,都要给别人留下你重视对方,善于经营自己的良好印象哟!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着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一起感悟人生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4、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这个现象,就是“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有没有发现写着“请勿乱涂乱画”的墙壁上,往往最多涂鸦。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5、踢猫效应
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踢猫的孩子撞伤了。
6、出丑效应
又称“仰巴脚效应”或“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己不如人而感到惴惴不安。
最讨人喜欢的人往往是精明之中带些小缺点的人。
一位着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位着名心理学教授曾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送给被试者:录像1中受访谈的成功人士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谈吐不凡,眼神坚定,表现地非常得体、自信,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录像2中的成功人士相比1,略微羞涩,谈起自己的事业时紧张到打翻了桌上的咖啡;录像3访问了一个普通人,他没什么太大的成就,不算紧张,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发言;录像4的普通人表现得非常紧张,他同2号一样打翻了咖啡。当教授要求被试者从4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结果最不讨大家喜欢的是4号,而打翻咖啡的2号获得了95%的支持。
7、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8、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能否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他告诉两位教师他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他们班里的学生比同龄孩子智商要高,请他们务必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对待。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而其实这两位教师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所教的孩子们也与其他孩子无异。

分享到:
13079人/次阅读
关闭】 【打印
 

欢迎发表评论

需 登录 后才能发表
 
 
 

广州市小航科技有限公司 ©2023 高举安全网 粤ICP备1607515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