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早晨起床时会感到嗓子发干,皮肤干燥。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居家日常,我们如何应对处暑后的秋燥呢?
处暑节气“秋老虎”肆虐
中医学认为,处暑过后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秋阳肆虐,温度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伴有津伤失润的表现,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也就随之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温燥多发生在初秋,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而凉燥多发生在晚秋,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嘴唇干燥,连续干咳,胸闷,皮肤干痛,舌苔薄白等症状,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症状。
全方位助你抗击秋燥
饮食:增阴液减燥腻
有效防治“秋燥”,在饮食上可适当当“增”和“减”。
1、增液养津蔬果不缺
秋季是一个增液养津的特殊时段,处暑过后饮食以清淡甘润为主。
多数蔬菜和水果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可适当摄入一些蛋白质提高人免疫功能。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但要注意适当与适量,否则胃肠道出现“食积”难消化,会适得其反。
此外,煮妈们推荐处暑后可煲梨、白木耳、百合以及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另外多喝水、淡汤、豆浆、牛奶等。
2、减辣少肥腻
处暑后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如生葱、胡椒、烈酒等。脾虚患者、胃火旺盛者、老年人及儿童,尽量少吃肥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作息:增加1小时睡眠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居家:适当湿度可润燥
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锻炼:平缓运动保阴气
处暑养生防燥,离不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因此散步和登山是处暑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锻炼时适当补充水分,可使人体不因锻炼多汗而脱水生燥;应注意锻炼时常调减衣服,以使秋燥不易近身。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